品质笔记⑦ 罗维满:用世界眼光探寻佛山制造的价值

时间: 2024-06-08 10:34:28 |   作者: 预涂膜系列 1

  今年5月以来,佛山市工商联、南方日报社联合发起“品质革命 对标世界”佛山企业迈向高水平发展跨省跨国调研活动,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带领32位佛山企业家观察员与南方日报调研组,开展国内外调研。调研组深入北京、深圳、青岛、长沙四座城市,同时奔赴德国、荷兰、丹麦三大品质强国,累计调研国内外企业26家,对线日,在“品质革命 对标世界”2019佛山企业大会现场,周其仁建言,佛山要持之以恒开展品质革命,各界要一起努力把佛山打造为中国制造登顶品质革命的大本营。佛山市市长朱伟表示,要让佛山制造高品质的“场效应”辐射全国。

  南方日报推出“品质革命 佛山行动”系列报道第七篇,通过对话参与品质革命调研的佛山企业家代表,既征集他们对制造业品质革命的思考和建议,也展示佛山企业组织品质革命的新行动、新追求。敬请垂注!

  从中国到欧洲,行万里路。今年8月底到9月初,“品质革命 对标世界”跨国访学团在佛山市工商联的带领下、在周其仁教授每天诲人不倦的指点下,考察了德国、荷兰、丹麦等世界品质强国多家百年乃至数百年的企业,深入解剖其持续成功背后的动因、可持续发展的密码。

  10天的访学,我们每天7时起床、8时出发,晚上完成当天的讨论和复盘,躺在床上时常常已是第二天的凌晨。访学团的成员中有纵横商海、打拼数十年的佛山头部企业“大当家”,也有从海外学成归来,肩负着承前启后,继续开拓家族事业的意气风发“创二代”。这是一幅佛山企业家代代有传人、大中小企业共同进步的生动画卷。

  我们内心都有一个共同驱动力——以“品质革命 对标世界”为契机,为全世界的客户树起中国佛山制造的新标杆。

  要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第一步是要高质量的领导力;高质量的领导力,来自高质量的学习;高质量的学习,就要有高瞻远瞩、对中国制造怀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教授做指导。周其仁教授教给我们的,是中国企业家要具备的格局、世界观和方法论——站在世界消费者的角度,去探寻我们的生存与价值,大步迈过我们过去赖以成功的路径,以全新的姿态拥抱全世界的消费者。

  我们在欧洲调研的企业,除了德国巴斯夫是以集团化生产的“大产品”占领全世界的“大市场”之外,总体上还有三个特点:小地方,大企业;小国家,大市场;小产品,大品牌。事实上,佛山和很多企业都具有类似的特质。比如丹麦有500多万人口,佛山的人口还比丹麦要多一些。他们企业做的那些产品,有不少是我们也能做的。

  我们可以对标上述三个特点去努力。正如周其仁教授反复指出的,我们肯定要有全球的世界观和战略,去布局自己的企业,不要老是守着原先的一亩三分地。

  传统的质量管理思维,要因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而转换。对企业家来说,要清晰地认知和定位质量,改变“品质只是质量管理部门的事”“品质衡量准则就等同于ISO标准”等传统观念。德国制造业专家马丁·门拉特博士在给我们的讲座中指出,质量不仅有标准化的“客观质量”,更有随客户而变的“主观质量”。

  我们在液压缸“隐形冠军”德国汉臣公司看到,由于它一直以全球不一样的客户的需求为导向,所以生产的完全是差异化的产品。它的品质衡量准则不是自己定的,而是把主观的和客观的品质衡量准则融合在一起,因而得以长期保持行业地位和竞争力。

  许多欧洲企业都把自己的客户标在了全球地图上。面对这样一张地图,企业家们不得不反思:你的产品是为谁生产?如何满足其对“质量”的要求?如何将制造端传统意义的“正规”和客户的真实需求的“非正规”两个质量概念进行有机整合?如何将“佛山制造”由中国区域性的符号,转换成贴在整个世界消费者心中的标签?

  这次调研,我们还看到了不一样的工匠精神。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工匠精神传承是“师徒制”,年复一年通过口授心传的方法,使后来者获得高超的技能。但这样的解决方法仅适合于艺术创作或传统工艺制作,对于现代工业来说,它不能系统、批量地培养优秀产业工人。同时,人才成长跟不上时代变化,经验不能转化为知识,从而难以管理。

  德国制造能在短短的数十年间,撕掉低质的标签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其“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值得引以为傲。“双元制”最突出的地方,是通过企业与学校的复合教育,从而能够批量地产生“工匠”,为产品的品质打下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德国99.3%的企业是中小型企业,只有0.7%是大规模的公司。其中,家族企业竟占到90%以上。家族企业由于考虑问题更加长远,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小,使员工的稳定性高于别的类型企业。“双元制”教育,加上员工一代一代服务于企业,沉淀出强大的竞争力——不一样的工匠精神!

  欧洲人对科研和创新有不一样的认识。他们都以为,发明创造的关键是要转化为生产力。欧洲的大学也和企业长期保持紧密的合作。任正非有类似的说法:“技术本身是没有一点价值的,它的价值是由将其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决定的。”

  德国创新体系中有个很特别的职位——首席研究员,它是“教授、发明家、企业家”的合成体,一个角色去研发创新,另一个角色去研究加工工艺,再一个角色去研究企业管理,三件事情放在一个脑袋。由此产生一套有理论基础、有实践经验指导、有运营流程支撑的科学研发技术体系。中国的企业往往与很多大学合作,但是有些大学对市场和管理的认知并不太充分,导致创新成果不是很能符合客户的要求。

  我也认可一种观点,即企业不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而是应用创新成果的主体。不同于德国创新体系的“合”,我们在荷兰埃因霍温看到了“分”。企业、科研院所、成果转化机构之间,形成了层次分明、高度信任的技术交易体系。这样的创新生态链很适合中小企业,值得佛山借鉴和培育。

  我们和欧洲相隔万里,但“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经遍布欧洲的大小商场。很多欧洲人问我们,你们是来合作还是来替代我们?我能确定地回答:佛山的企业家愿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进行基于客户的真实需求的开放式合作和创新,聚焦全球客户关注的痛点、困难、挑战和压力,用品质革命的观念和方法,以发展的眼光把握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以客户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品质的准绳。在追赶世界一流品质的路上,我们将抓紧每分每秒加快步伐。

  作为中国BOPP(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行业的“隐形冠军”,广东德冠薄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德冠薄膜”)已有32年历史,从当初的小型集体工厂逐渐成长为了一家国际化企业。

  十年前,德冠薄膜董事长、总裁罗维满提出“本土国际化”战略,是该公司发展中的关键一跃。以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国投资的企业为切入点,德冠薄膜逐渐打入世界500强的全球供应链体系,走向海外高端市场。高端客户的真实需求的倒逼以及自身主动与全球巨头合作创新,推动着德冠薄膜的品质革命。

  尽管名字略显生僻,但是BOPP的应用却几乎无处不在。从面膜到矿泉水、超市蔬菜,它们往往要利用塑料包装,而BOPP正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塑料包装基材之一。作为一项标准化程度非常高的产品,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户有着共同的需求,BOPP行业天然具备国际化的条件。

  德冠薄膜首先把目光瞄准了全球最大的两家标签公司的中国分公司,宝洁、强生、联合利华等国际日化品巨头都是他们的客户。其初入中国时,包装基材主要从美国进口。德冠薄膜的第一步,就是成为这两家巨头的在华供应链合作伙伴。

  进入世界巨头的供应链,是德冠的一次品质革命。原先德冠的质量已经在全国做到了一流,但是以他们的眼光看仍然不够。罗维满介绍,这一些企业有一套严密的体系,每个供应商从生产设备、厂房环境、技术工艺到最终产品,每一个细节都要经过反复的检测,其中国公司和全球总部都要参与这样的一个过程,前后超过一年。一番“硬仗”打下来,德冠的品质不但得到了验证,更得到了升华。

  以世界标签巨头的中国分公司为突破口,德冠逐渐进入了他们在全球其他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百事可乐、可口可乐、农夫山泉等慢慢的变多的国内外著名企业,在包装中用上了德冠的BOPP基材。目前,德冠慢慢的变成了中国聚丙烯标签材料最大的研发制造企业,并保持迅速增加态势。

  “是一家什么样的中国公司,连续近十年坚持与我们在最前沿同行?”为了解答心中的疑惑,陶氏化学全球营销总监曾经专程经过广东,只为见罗维满一面。

  全球化创新,是德冠薄膜品质革命的又一项“武器”。近年来,德冠薄膜与陶氏化学、住友化学等世界巨头建立了密切合作,共同突破新材料领域的关键技术和新型应用。

  其中,与陶氏化学的合作成果尤为丰富。2017年7月,德冠薄膜与陶氏化学在上海举行联合发布会,发布了双方合作开发的新型BOPE(双向拉伸聚乙烯)产品,在多项指标上突破了行业原有的产品极限。

  使用BOPE材料的薄膜产品,与传统薄膜相比最显著的特性就是轻量化。目前,德冠薄膜慢慢的变成了中国唯一一家将该领域的轻量化产品卖到欧盟地区的企业。“若能够降低塑料产品在日常的应用量,德冠薄膜对全球环保也是一个贡献。”罗维满说。

  由于许多技术都走在“无人区”,所以与陶氏化学的合作过程非常艰辛,但是德冠薄膜坚持了下来。罗维满曾经对陶氏化学亚太区负责这个的人说,“你们这么大的集团都能坚持,我们也要学习你们的战略定力。”